(一) 图书馆建设目标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负责建设我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与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提供文献资源保障与知识支撑。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历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文献资源中心、知识服务中心、学习交流中心与艺术文化传播平台”四位一体的价值定位,把建设岭南特色、人文情怀、现代智慧型艺术高校图书馆作为我们秉持的建设目标。
(二)图书馆概况
1. 馆舍与开放时间
目前,图书馆由大学城校区图书馆与昌岗校区图书馆组成,前者为主体馆。馆舍面积共15,312平方米,其中,大学城馆11,012平方米、昌岗馆4,300平方米。设置了借阅库室、研讨室、自修室、特藏文献库以及岭南美术文献中心等服务空间,阅览座位约919个,开放时间达100小时/周。
2.馆藏文献资源概况
截至2024年12月,全校文献资源总量为127.14万册,包括纸质图书86.47万册,电子图书40.67万册。其中,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为120.75万册,包括纸质图书80.08万册,电子图书40.67万册;数据库42个。
近年来,馆藏文献资源体系稳步发展,资源丰富,层次结构与特色鲜明,尤以古籍与民国文献、美术与设计学科文献、岭南美术文献以及广美文库文献等为特色。数字资源涵盖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艺术图像、学术视频、学术搜索、随书光盘、工具书、移动数字资源,以及以岭南美术文献与我校美术藏品等资源为特色的自建数据库等的数字资源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发挥信息保障与知识支撑作用。同时,图书馆还开展了两校区通借通还、通用阅览与数字共享等服务,构建了学术搜索平台、加入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共享平台等,开展了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拓展了文献资源获取渠道,为教学科研提高了资源保障能力。
3.智能数字图书馆概况
(1)全馆配置了408个信息点、39T存储及服务器、交换机等的网络设备,实现了两个校区图书馆的无线网络全覆盖,数字资源24小时全天候访问;构建了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与移动数字平台、实现了书目检索、全文下载、通借通还、文献传递、学位论文提交、校内外访问、移动数字访问、视频观赏与光盘下载等系列数字应用服务,形成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与移动服务共享体系;
(2)引进了RFID技术、3D技术以及图书借还、预约智能设备、书架节能感应灯与石墨烯新材料电子屏于馆藏图书管理与服务中,实现了馆藏图书的3D虚拟定位,智能化排架盘点、可视化图书查找以及自助借还、自助预约借书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图书的智能化管理服务水平;更新了图书自动化管理智能系统,使图书从采访、分编到借阅的管理流程更加智能化与专业化;推进空间重塑与智能化营造,通过构建空间座位预约系统、多媒体系列智能设备、电子书设备等,打造了集数字检索、数字阅读、视听欣赏、小组研讨与个人研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研习空间,实现了空间与座位管理的智能化,推进了图书馆将资源、技术、空间与人融合发展的服务创新探索,促进了图书馆智能化建设。
4.图书馆服务概况
图书馆以藏、借、阅、咨、网全方位开放的管理模式,将海量文献信息资源向全校师生开放服务。近年来,图书馆推进了资源、服务、环境与人的相互融合发展,以多个服务维度及服务创新有效推进了服务效果的提升。图书馆除保持图书阅览、图书外借等传统服务外,还创新了数字移动共享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研讨与展览空间服务、岭南美术文献中心特色平台服务、特藏文献服务、研究支持服务、智能化设备服务等。